13.1 撒種比喻中四種土壤,哪種土壤代表的人是得救的?
13.1 撒種比喻是明白天國奧秘的關鍵(可4:13),焦點並不是得救(死後上天堂),而是在天國裏有沒有果子!
許多信徒停留在得救層面,信主後仍然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很少認真求問上主“在日光之下當作何事為美” (傳2:3),有事才“臨急抱主腳”,待平安大吉又忘了主和他的召命 ( 是要屬他的人結滿果子呈獻給再來萬王之王耶穌基督),撒種比喻中只有落在好土裏的才有果子,硬地土的對神的道(種子)完全冇興趣及反應,其他二種土壤表面上對神的道有反應,但土淺的不能紮根,對信仰十分膚淺,沒有尋求的心,遇到困難膚淺表面的信仰就枯萎,這是民間宗教的信仰(信神是為趨吉避兇,買個保險), 荊棘土壤就如年青財主問耶穌做什麼才有永生,結果因他財富甚多便憂愁地離開主,和永生無份,從來冇結果子的樹又談何得救和永生呢?
當主講完撒種的比喻,便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見此比喻的重要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