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當時世代普遍的觀念是要追求什麼才覺得有福、快樂和滿足?你的滿足在何處? 為何虛心(原文貧窮)、哀動落淚、被迫害、誣捏為有福並且喜樂? 憐憫人需花時間、金錢、精力,卻有時吃力不討好、對方貪得無厭或是陌路人,而自己自僱不暇....是否便可以不憐憫他們?憐憫是不是要對方配得才應施與憐憫? 溫柔是否柔弱,遭人欺而不反抗? 清心的人是否清心寡慾?一無所求?完全脫離世俗生活? 清到什麼地步才是清心? 使人和睦=做和事老? 許多時很困難、兩面不討好,值得嗎? 如何才能做到飢渴慕義?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天上的賞賜是大的?是什麼賞賜?八福有福在何處呢?是永恆才有嗎?還是今生已可享福樂?
5.1 登山寶訓的八福篇:
當時猶太社會貧富懸殊嚴重,基層勞動人佔多數,貧窮和奴隸也不少(古時沒有中產階級),民眾更面臨羅馬政權無理的壓迫、因分判的收稅制度,稅項繁多,還被許多宗教枷鎖 & 錯謬觀念鉗制,新舊兩約之間有400年沉寂期、神沒有透過先知說話. 他們曾反抗羅馬政權、以武力爭取短暫獨立(建馬加比王朝BC110-BC63),最終被羅馬政權殲滅
耶穌一開始對群眾講道就宣告有福了!因為群眾正是貧窮、無依無靠、被強權欺壓、活在無奈和哀動中、他們想追求的就是光復昔日大衛、所羅門王朝的光輝,甚至不惜以武力流血取回屬於自己的土地
為何有福?因為天國近了!上主要賜天國予活在水深火熱、受高壓、迫害、欺負、剝削的群眾、只要人悔改歸向獨一的主!
如何能承受天國? 就是要:
1)虛心(原文是靈裡貧窮),靈裏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深覺無依無靠、一無所有、無力改變厄運、因此唯一出路就是到神面前呼求
2)哀動的人(要為自己和世間的罪惡深切哀動,因為這才是世間苦難的根源),因而產生真誠的悔改,蒙神的安慰,人生便有希望
3)溫柔/謙和(原文是野馬經訓練馴服受控的狀況), 並非柔弱,而是心靈受操練甘願順服於神的安排,正如詩篇說我所遭遇出於神,就默然不語,因為知道神掌權)是反映背後一種很深的信任和順服,因此才能承受神所賜予的地土
4)堅持對追求活出義人生命的渴慕,有如飲食之重要、生命才有真正的滿足,並非追求其他次要的事,為生活和明天憂慮
5)天國並非個人享福樂的事、人要學習憐憫、關顧鄰舍,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才能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天國新族類
6)清心(原文是目標單純、專一)、人最大的問題是既要天福又要世償,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心懷二意的人不能從神得什麼,甚至為神所恨!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盡一切愛和力量去回應主的洪恩和厚愛。這樣才不再風聞有神、而是能夠見到他、真知道他!因為當中在沒有偶像的阻隔, "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除你以外,在天上,我還有誰呢?"(詩73:25)
7)使人和睦, 不單是愛和平、不挑起紛爭、而是主動積極締做促進和平
"和平/平安"希伯來文叫shalom,有完好無缺、圓滿整全well being 幸福的狀態,不單是指平安無事和諧的狀態、也包括人與人及人與神的關係和諧
神的心最渴慕就是全宇宙和諧,(萬有歸服主的名下),看著一切都甚好、天地間再冇阻隔、神的帳幕住在人間!主也被稱為和平之君,因此促進和平的人便是天父的兒女
8)為義受逼迫是難免的,受誣捏,毀謗,辱罵也不用希奇,"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提後3:12), 我們也應以受苦的心志作為兵器去與這世界黑暗的權勢抗衡,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冠冕!祈願我們不會死於安逸、自滿、自義、反而渴求天上更大榮耀, 永恆的賞賜!
八福這些觀念和當時群眾以為成功幸福的道路截然不同,耶穌就要顛覆人的傳統、自我、自以為是的觀念,宣告天國的價值觀和道路,培養天國子民應有的素質
八福不是永恆才有,除了承受地土和天上的大賞賜要到永恆才享有,其實今生已經可以享受天國的福樂,神在我們心中掌權,能夠經歷神,見到神,不再風聞有他,得到他的安慰和心靈飽足,得蒙上主的憐恤。得配稱為神的兒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