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葡萄園不同工時作工卻得同樣的工資之比喻想教訓我們什麼?無論是清早六點、早上九點、正午十二點、下午三點或下午五點進場的工人,都同樣得一銀錢的工價,這樣做公平嗎?不是應該多勞多得的嗎?為何葡萄園主人要這樣做?

20.1 葡萄園的比喻讓我們認識若非葡萄園主人招聘給人機會,人就不能有工作,也不能提供妻兒溫飽(舊約社會是日薪制的),一切都是恩典,連工資也是恩典(園主不找你工作,談何工資?),在恩典中就不能計較、比較,只能感恩和信任園主的慈悲和豐富,許多一清早進葡萄園工作的以為自己在前,卻因自己的驕傲、計較、埋怨,反倒在後,那些苦苦等了超過11個小時的後來者,比最早在前的更認識園主的恩典和慈悲,會有更感恩的心加倍盡力以後的工作。

若果照比例按時出返十二分之一銀幣給最後來工作只一小時者,似乎符合商業利益也公平,不同工同酬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不公平的,但在天國的價值觀,天父的心就是要養活看顧有需要的人,如果最後的工人只得十二分之一銀幣,他當天就不能叫家人溫飽了,並且他們不獲招聘並非因為他們懶惰,他們整整在市場站了超過11小時等候工作。所以葡萄園的比喻就要顛覆我們所謂公平的原則,也不要老奉認為自己得的工資是自己賺回來的,若非天父給我們機會、有生命氣息健康來工作,人什麼也不能得著。

留言

  1. 這個比喻神的恩典並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亦不是僅僅以我們的付出來計算,所以無論你信主多久,得到的恩典也不是成正比例的,叫我們只需接受神的愛和恩就可以了,毋須斤斤計較。

    回覆刪除
  2. 其實覺得不公平,但因為早已約定好,而且家主說自己是做慈善。所以,家主其實不是真的需要工人入在做工。如果現實社會,需要做工的,那麼大概翌日工人不會一早入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