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四福音都有記載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可見之此事之重要性,為什麼耶穌要以騎驢形式進入耶路撒冷?當然是為著應驗舊約聖經預言,但為何神要以此指定形式讓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例如可騎馬入城,豈不更像得勝的君王?

21.1 為了應驗預言(亞9:9)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

為何要騎驢,而非白馬,威風凜凜的君臨城下嗎?

當時貧窮人也有自己的驢作代步和搬運,但耶穌連一隻驢也沒有,也似乎沒餘錢租用的驢駒。

耶穌穌沒有吩咐門徒一同分散四出尋找驢,因知一切需用的不在乎人,乃在乎神的供應.

耶穌吩咐兩個門徒入村遇見驢便解開來給他用(如偷竊?),但主預知有人攔阻,便透過門徒宣揚他對萬有的主權「主要用牠」!

沒有人騎過的驢駒,未曾負軛的牲口,代表了「初熟之物」是分別為聖獻給神的(參民19:2),按猶太文獻《米示拿》,沒被人騎過的驢駒才配君王所用.

以前希律王曾驕傲地騎白馬進城,眾人不得不跪下,恐懼王今次進城會否又要納更多稅,

主騎驢顯示他不以權威和武力來管治(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及百姓的生死),乃是以謙卑溫柔服事人的需要;

人总想努力計劃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強者,一旦有了權勢的人,多不是溫柔的。

我們的王耶穌本應配得以大榮耀、大能力駕雲降臨,然而祂選擇騎著驢駒子.

舊約時,當國王登基時,他不是騎馬,而是騎驢, 就如大衛吩咐所羅門(大衛的子孫)騎他的騾子公開出現城中(王上1:33),因為他另一個兒子王亞多尼雅想稱王搶先爭奪王位,大衛就透過所羅門其他的驢子宣佈所羅門才是真命天子。根據古代文獻,君王出巡或是坐車或是騎騾,不是騎馬,騎馬通常是用來爭戰的。(啟示錄記載末世耶穌便騎著白馬回來,顯示他是得勝一切的君王).

一般以色列人進聖城守節都是步行、不騎牲口的。如耶穌要表達的是謙卑,祂就會步行,但耶穌選擇「騎驢」,宣告祂就是和平的君。

此處「謙和」不強調道德品格,而是這位君王不是用強權、武力來征服天下,祂是以「和平的君」(賽9:6) 來治理祂的國度。

留言

  1. 為了應驗聖經的預言。騎驢子是否比較謙卑低調(不同於騎乘白馬)。代表耶穌是眾人(包括基層)的救主,而且不是以人們對大君王降臨的既有模式出現。

    回覆刪除
  2. (Ady) 21.1 上帝嘅救恩計劃係以其獨生愛子降世為人道成肉身,成為木匠約瑟嘅兒子,又喺馬槽出生,而騎住驢唔係好似騎馬威風八面,因為驢駒比馬較細小而且專門勞苦肩負重擔任勞任怨,貫徹謙卑勞僕樣式的形象,而非以大君王大將軍模樣騎駿馬入耶路撒冷去反抗羅馬政府恢復以色列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