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這比喻最後的總結是:“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為何如此總結?

22.5 比喻的總結是:“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先是猶太人拒絕彌賽亞擺設的救恩筵席,福音便被傳到外邦人,結局是「筵席上就坐滿了客。」(22:10)

「召」在原文中出現多次,如「召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22:3)。猶太人,被稱爲是「被召的人」(參考22:4,8),僕人們領受的命令是「召」外邦人(22:9)。
「被召的人多」(22:14)

那沒有穿禮服的客人的確回應了呼召,但他不穿禮服表明他其實不屬於爲婚禮而歡慶的人群,他因此被阻擋在外。

僅僅嘴上承認耶穌,卻從未在心裡順服的人也會面對神公義的審判。

"選上的" (原:「蒙揀選的」chosen, 「最好選上的,優秀的」)就是嚴肅認真地回應了呼召的人,

耶穌在世時,跟隨祂的人很多,但選上的僅十二人,其中再被選上的僅三人。「選上」跟我們自己「選擇」被選上有一定的關係!

而每一階段的「選上」就有蒙神賞賜能完成呼召的「恩賜」!

進天國享筵席,進去容易,但要被選上就不容易,因為被邀請的多、被選上的少,當中還有人因為不鄭重邀請而被淘汰出去無份於筵席。

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 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啟 19:7-9)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11:12)

得到救恩的人,不是根據其行為的善惡來決定,而是由是否願意「回應」上帝的邀請來決定。人是否得到上帝白白的恩典是有「條件」的,不是強迫的,這個條件取決於人對救恩的態度與回應「選上」跟我們自己「選擇」被選上有一定的關係!

留言

  1. 很多人被召,但沒有都去。有些人不願意,有些人忙其它事。後來不論善惡都請,但不是每一個都有好好預備或尊重/重視這個筵席。所以,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回覆刪除
  2. 『被召的人多』是因為神的救贖恩典是無私的賜給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我們肯接受,悔改,相信就可以得到了,所以會有很多的人被召。雖然神的拯救恩典是廣泛普及的,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接受這恩典去悔改及相信,各人還是會依照自己的信仰和行為去行及去決定,這亦代表了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同時人也要去負責選擇了這些行為的後果,因此可能最後也沒有被神選上。

    回覆刪除
  3. (Ady) 22.5 選上嘅人少係因為已經得著救恩嘅人嘅相應行為唔能夠與蒙召嘅恩相稱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