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上文:耶穌預言受苦、受死,門徒之後爭大,耶穌表示為大的要作眾人的用人,接著便講接待小孩子之重要性如同接待耶穌。之後門徒認為應該禁止不與他們一起的人去奉耶穌的名趕鬼。耶穌表示: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9:40). 之後又突然講返服侍一個屬於主的小子,那怕是只給一杯水,也不能不得賞賜。並且強調絆倒小子的嚴重性!但最後第九章結尾總結:"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可9:50) 馬可記錄這些事和總結有什麼思路呢?為何要這樣鋪排敘事,有什麼教訓要我們學習呢?我們裏頭如何有鹽?有鹽後又怎樣可以彼此和睦?
9.3 耶穌剛表示要去受苦受死,門徒在路上便爭大不休,耶穌指出「偉大」是在乎於「僕人的心」,認真去為主的名接待一個不為人看重的小子。
之後門徒認為不跟他們同夥的,就不能藉耶穌的名趕鬼。我們也常常一樣,既然在我們之間無法選出「誰最偉大」,那至少我們的團體比其他團體偉大吧!至少我們是「最正宗模範的門徒」。
人往往喜歡從政治、經濟、甚至宗派教義等許多議題,要分出是非對錯、上下高低。但往往為了爭一口氣,人們彼此爭論,使原先的親情、友情遭損害,彼此撕裂割蓆。
救恩應該比種族、政治立場、歷史背景、社經地位重要太多了。若我們彼此都屬基督,便應學習彼此尊重和包容,而不是彼此攻擊和批評。
當門徒在爭論時,不論是爭論「誰為大」,或提出「誰是同夥」的討論;對耶穌而言,重點都不是在當事人的標準如何,而在於這會帶給其他人怎樣的影響。如果這些事情的爭論或是問題,會使信徒中最小的小子跌倒,反而是我們的罪過。
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9:40)
但願我們有更廣闊的心,海納百川,學懂「和而不同」、「百花齊放」、遍地開花」的道理。
「偉大」在乎於「僕人的心」,而「同夥」在乎是否承認耶穌的名.
原來在耶穌的眼中,「彼此和睦」、「接待小子」、成為「服事他者」的群体更為最重要。
若基督徒開始彼此爭論,彼此分派,就如同鹽失了鹹味,失去了本來應該有愛與和平的特質、失去了讓人對耶穌的渴慕、失去了上主賜予你獨特的特質、人生淡而無味,也失去了本來應該有的功能:“服侍他者、造就人、接待小子”。重點是:我們如何發揮我們的影響力,使人能透過我們看見神的國,並進入永生,而非高擧自己而絆倒小子裡的一個。
就是任何一個人以耶穌基督的名行事,都是在宣揚耶穌的名,很難毀謗耶穌。不應該阻止更多人的奉耶穌的名行事。而任何人宣揚耶穌的福音(就算只是很小的事 - 小如一杯水)都是幫助其他人接觸 & 親近耶穌,是應當讚賞的。反而如果禁止別人傳揚耶穌的名,可能絆倒小子,問題就大了。最後,提到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不應爭大小,而是要和睦相處,所謂鹽 - 也就是要傳福音並行出耶穌的教導。
回覆刪除首先主耶穌指出門徒那個要爭先為大就要服侍其他人,就如耶穌說他來到世上是要服侍人而非得人的服侍,其次耶穌教導他們要接待小孩子就等於接待主了,不應只接待位高權重有身份地位有利益關顧的人,因為小孩子的單純和坦率就容易專心一致跟從主,天國就是要這樣的人了;接著耶穌叫門徒不要阻止奉他的名趕鬼而又不跟他們一起的人,意思是即使他們未願意跟從主耶穌但仍然相信高舉主耶穌的名就能得到幫助那就是叫門徒不要妨礙別人認識或接受耶穌,之後又叫門徒不要輕看跟隨主的小子,即是提醒他們要對不同年齡階層類別的人都要一視同仁,特別不要藐視身份低微的人,且要恩慈對待他們,這是對應以上提及以大服侍小和接待小孩子的教導,做到以上各樣就不至於絆倒人,最後就叫門徒要好像鹽一樣,鹽的本質就是鹹味,意思是門徒要有應有的特質,就是學習主耶穌的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和以各樣的善行在世上作鹽作光傳揚主耶穌的福音
回覆刪除他們既有以上的特質就必定能夠彼此和睦了
首先,門徒係度爭誰最大,而耶穌指出誰願意當別人用人的,誰就為最大。又以小孩子比喻,凡接納小孩子的就是接納耶穌及天父,是教導門徒要謙卑服侍,不要只顧爭名奪利,戀慕權位等等。另外又講到不要阻止奉耶穌名趕鬼的人,這是會阻礙傳福音工作的,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因為就算小事如給一杯水也可獲得天父的賞賜,教訓門徒不要小看別人,不要太看重自己是門徒的身份,其實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為主工作的。最後我們要作鹽,比喻我們每人都有為主工作的能力,正如鹽是咸味的,我們要充份運用這些工作能力(如鹽的咸味)去廣傳福音拯救世人,充份運用這些能力為主工作,不要只顧爭著誰為最大,爭權爭利,必須要合作建好教會,不分你我,彼此和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