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14:34-35) 這裏耶穌再次強調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為什麼鹽而失了味的比喻這麼重要?

14.5 耶穌強調“有意可聽,就應當聽“,是因為我們聽後的選擇會影響我們永遠的結局:是被神丟棄在一邊擱置不用,一生就此廢了,還是成為有味道的鹽,滿足人和神的需要!

要作鹽,人要徹底付代價跟從主才像有味的鹽,才能除去一切雜質,不然
就像鹽失了味,沒有用,沒有價值。

你在沒有踏上跟從主的道路,就要坐下先計算到底願意付出多少代價。許多信徒不是不出代價,乃是出的不夠,結果仍然是失敗。

"失了味"原文可譯為『成為愚笨, 顯出愚昧』的意思,在路加福音『鹽』便帶有『智慧』的意味,你能否有智慧地分清楚世上卑賤、短暫和有限的事物和主為你預備尊貴、永恆和豐盛的賞賜呢?

馬太福音論鹽是教導門徒在地上要有好行為;馬可則想表達使人和睦的信息,而路加福音則強調有鹽味就是有智慧的人,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去揀選追求創造主而非受造之物

純淨的鹽是不會失味的,失味的鹽一般雜質較多,讓我們不被世俗的價值觀影響今生的抉擇。

路加想表達的是人若不敝下一切跟隨耶穌,必不能參與天國的筵席。既然立志不惜一切跟隨基督作鹽,在社會發揮影響力,便要忠於自己的選擇。

原文字義:"不合式、不配、不合格、驗不中。 失味的鹽作甚麼都不合式,只好被當作廢料,基督徒若成了失味的鹽,在教會中一無用處,在世界裏也成了世人藐視、取笑的對象。

留言

  1. 如果鹽失去了味就等同它失去了正常的調味功能,那麼鹽又有何用呢?「只好丟在外面」比喻基督徒如果失去了愛神愛人品格/功能,等同於靈命上失去了「調味」,不能為天父的「鹽」作貢獻。作為提醒我們要保守個人的屬靈生命,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所淡化而失卻為神發出「調味」的功能。

    回覆刪除
  2. 就是基督徒不要失了見證的意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