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 7:9)為何耶穌稱讚百夫長的信心? 竟然信心大的程度能令耶穌稀奇?

7.2 這一位有權力的羅馬軍官,在他手下至少有一百名士兵,但現在卻謙卑自己,懇切請求一位被他征服和統治的猶太人,是一個充滿強烈對比的畫面;而對於住在迦百農的猶太人來說,是十分震驚的請求。

這位百夫長不僅認為耶穌到他家裡去會對耶穌不妥,而且,他認為醫治並不一定必須在他家裡進行的。他相信耶穌有這權柄和能力,即使遙距運用權柄吩,也必能治好他的僕人。他清楚明白權柄的運作,他也只一句帶權柄的說話,眾多手下的人自然竭力完成任務,因此耶穌只一句話,所有事情都必須配合,僕人便必然得醫治。

「耶穌聽見就希奇」。「希奇」原文可作詫異、驚訝和讚嘆, 耶穌是全知的神,怎能叫祂感到驚訝?

其實詫異和驚訝是一種經驗的感覺,耶穌預知一切,但在人的經驗上,他是可以感到詫異的,正如女朋友預知男朋友今日求婚,待正式求婚時他也會驚喜若狂。

人子來到世上遇見有信德的嗎?(路18:8), 其實耶穌一直希望找到有信心的人,因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可惜耶穌最後難免慨嘆這是不信和勃謬的世代(路9:41)。

耶穌知道人內心信心的程度,和所面對考驗的難度,因此他懂得欣賞和稱讚人在磨難歲月中仍然堅持對他的信心,也表揚出來成為其他人的榜樣和效法對象。

另外一次記載是耶穌在自己的家鄉,「希奇/詫異」同鄉的不信(可6:6),耶穌希奇百夫長的信心,是因這個人從未跟祂見面,只是聽聞耶穌的神蹟,便有這麼厲害的信心,相對耶穌的同鄉長期看著祂成長的,卻不信耶穌。

祂稱讚作為外邦人的百夫長的信心,他沒有猶太人的宗教教育和選民的歷史,卻展現出令耶穌感到希奇的信心,也同時是挑戰在場猶太長老們既是神的選民,卻缺乏信心,當耶穌走遍各城各鄉,找不到有信心的人。

這位統治者向受管治的人求助時,
沒有展露他自己的「德政」以資顯示他的「資格」,他選擇在耶穌面前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不配,並且完全信靠耶穌的權柄和能力。

信心就是我們能夠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相信祂的性情和旨意.

這是第一件耶穌遙距醫治人的神蹟, 百夫長完全沒有先例可循,卻深信耶穌有從神而來的權柄

留言

  1. 因為百夫長沒有見過耶穌,明知耶穌正在前往他家,也主動說不必勞動耶穌親自去,只要耶穌一句話吩咐,僮僕就會好起來。這顯示百夫長真心相信耶穌的權柄,是神派來的使者。

    問題(1):耶穌是全知全能,為何會不知道不同人的信心程度?為何要透過人的態度和行為反映,耶穌(& 天使,以往的章節)才知道人的信心?還是人心很複雜,變動很快,除非態度/行為顯現,否則信心水平持續變動,作不得準?

    問題(2):既然耶穌有能力說幾句話就醫治好所有人,為何不一次過醫治所有病人?我意思是全世界的人。我知道肉體不是最重要,心志更重要。但為何要求,甚至求了也不一定即時得著,而是要體會神的心意?怎麼知道神何時會憐憫或不憐憫?耶穌是救主,一次過救晒所有人不就很好了嗎?或者信者得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何而見得他不知道人的信心程度呢?他知道萬人的心(約2:24)

      信心是要表達的,“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詩116:10), 耶穌許多時要透過人表達的信心來賞賜人,"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尋求他的人" (來11:6), 並且週遭的人和日後的讀者是需要觀察和了解他人的信心和看見耶穌因此對他的祝福,從而效法他對耶穌產生信心而得福。

      刪除
  2. (好吧,我知道我的問題不完整,也不見得就很附合邏輯(尤其#2)。關乎內心,其實很難界定(定義條件)哪些人得救或不得救。因為可以量化/看到的都是行為,態度已經有模糊/灰色地帶,更何況內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到新天新地耶穌便會完全除去所有人世間的疾病和疼痛,今生的疾病許多原因都是人為的,例如人的貪婪造成資源不均的貧窮引致營養不良,人因放蕩情慾飲酒吸毒傷害身體,人發脾氣暴戾影響情緒和血壓,對未來的焦慮擔心,人際關係的傷害使心沉重影響抵抗力和免疫力,人破壞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的平衡,缺乏環境衛生......並不全是因為細菌病毒感染,人若有強的免疫能力和愉快的心情,細菌病毒就很難影響我們的健康。

      自人犯罪之後生老病死線面不了的,就算耶穌一次過醫治全世界所有的人,人仍然會繼續因許多人為因素而發病,對嗎?並且神使萬事互相效力,病倒了的人就會尋求醫生的醫治,當困境絕路,人才會謙卑尋求耶穌的救恩,正如忠12年血漏的女人,不單疾病得醫治,並且不著救恩。

      疾病苦難往往使人謙卑,認識自己的有限和今生的短暫,最後人生的幸福和平安,不是有沒有疾病,而是心靈有沒有神。

      耶穌當然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但“信者得救”是需要人真的謙卑相信,承認自己的罪惡,並有悔改的行為, 並不是神單方面就可以讓人接受救恩,因為人有自由意志。

      刪除
  3. 因為百夫長是羅馬嘅尊貴長官是外邦人,他應該是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因此他從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治病趕鬼,相信他是有從神而來的大能和權並,但畢竟他是個外邦人竟然都有了解猶太人的神和教義,從而他能斷定耶穌是神人,他這信顯明他有極大的信心,作為一個尊貴的外邦人官長有如此大的信心,因此令耶穌感到稀奇!同時對比以色列的祭司長老文士及法利賽人這些有崇高地位的人,卻是不信耶穌也不接受他的教導,對比之下就更加稀奇了

    回覆刪除
  4. 百夫長跟耶穌說他自己也是一個有權力的人,只要他開聲叫手下去做事,他的手下就會把事情辦妥的,由此原理,耶穌只需要指令就能醫治他的僕人,毋須親自探訪才能成事。百夫長雖然未曾見過耶穌,只是聽聞耶穌的事蹟/神蹟就能確信耶穌可以救他的僕人,他有極大的信心,就連神的選民一族--猶太人裏面的尊貴人士,如文士,法利賽人等也沒有這份信心,所以耶穌就稱讚百夫長的信心及覺得很稀奇喇。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