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主看見拿因城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於是進前按着槓,擡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 7:11,13-14)有什麼驅使耶穌行了第一件當眾使死人復活的神蹟? 遇到人都死了的情況,你看見什麼? 絕望?悲哀?無助?孤單? 耶穌又看到了什麼?他有什麼反應回應當時沉重的處境?

7.3 世人面對喪禮,只能看見無可逆轉的人生命運,寡婦除了哭泣和絕望,什麼都不能做。

耶穌不單看到人間最慘的悲情、傷痛和哭泣,他更看到寡婦心靈的需要,和少年人的將來。

這個寡婦沒有呼求主,也沒有期待,只是絕望和痛苦地哭泣,這死人是他母親獨生的 ,並這是少年還未成人便死去,多麼的可惜,而婦人又是沒有了丈夫倚靠的寡婦,多麼的無助。有城裡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這是人最後能做的: 送死人一程,與寡婦一同哀哭.

耶穌不用禱告,而是直接吩咐死人起來。耶穌介入人們的悲苦,行了大事。 抬屍體的架子空了,本來愁雲滿佈的送葬隊伍,成了歡喜快樂的一群。 耶穌把這個少年人活活的交給他母親, 這正是失而復得,死而復活的大好消息!為她悲慘的境況帶來希望。

這完全是因著主憐憫的大愛,祂主動地把恩典賜給這個寡婦。祂有絕對的主權這麼做,但卻沒有責任要如此做。

拿因城的居民當時卻不明白耶穌真正的身分,以為耶穌只是一位先知,(舊約時以利亞和以利沙也曾叫死人復活)

耶穌共三次叫死人復活 (另外兩次為睚魯的女兒和拉撒路)。寡婦喪子是其中最悲慘的事。

主對弱勢者的關懷和憐憫是大的,叫死人復活偉大的神蹟是完全沒有人的懇求和信心的因素,只單單特別是對窮困寡婦的大憐憫, 是主刻意的安排進拿因城的時機遇到出殯的行列,是主突然截停出殯的行列,並主動使死人復活,全因為他看見了失去獨子、孤苦絕望、可憐心碎的寡婦。

主看見寡婦的苦難, 主;為她做了四件事:
(1)「對她說:不要哭。」主能擦乾她的眼淚。
(2)主「進前按著槓」,主並不怕被死者玷污,(接觸死屍是宗教禮儀上不潔淨的)。
(3)主吩咐死人「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來,並且說話。
(4)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這是多麼驚喜、溫馨的畫面。

因為基督適時的介入,憂愁轉為喜樂、哭泣變為歡笑、生命勝過死亡。

留言

  1. 耶穌看到寡婦很傷心就憐憫她,希望她不必這麼傷心難過(丈夫孩子都離她而去),所以決定救兒子。傷心難過無助孤單都有吧~ 很難用文字形容。耶穌看到他可以幫忙之處,就自動請纓做了。

    回覆刪除
  2. 誡命經常都提及要憐憫和照顧孤兒寡婦,而耶穌看見這個寡婦的獨生兒子已離世,他唯一的指望都失去,為此感到傷心絕望痛哭無助;因此耶穌就憐憫和安慰他,並作出當眾使死人復活的神蹟

    回覆刪除
  3. 耶穌救回少年人的生命是出於憐憫的心,祂看見一個寡婦送殯自己唯一的獨生子,雖然城裏很多人也與寡婦一起同行,但並不能解決喪子之痛,自能分擔她的哀傷和憂愁,而寡婦又沒了丈夫,就連兒子這個倚靠也失去,情況相當可憐,她也很絕望及孤單,好像人生都沒有出路似的。耶穌除了使她的兒子復活之外,還安慰寡婦不要哭,並把她的兒子交還給她,使她歡喜。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