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4-47)教會當初所有信徒變賣家產,凡物公用,為何今天我們不需要如此做?他們並且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在殿中、在家中聚會,為何現在我們又不需天天聚會?
這不是吩咐,也不是命令。只是當時的信徒這樣做,這是一時有需要而出現的現象,因為教會突然多了近一萬人,當中許多是遠方而來敬虔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初信主,需要時間牧養和堅固信心,(彼得當日已用許多話勸勉他們),所以要留下來暫住,便有熱心的信徒集合資金供給飯食和提供地方,他們都不計較分享自己的物資,凡物公用。
很快,我們就看見信徒不是都住在一處﹕
徒 8: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我們也看見保羅沒有取用其他人的財產﹕
徒 20:33 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
徒 20:34 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
當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是在財物上互相幫助的﹕
羅 15:25 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
羅 15:26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初期他們都天天聚會,因為他們是很渴慕和熱心,想認識更多真道和神國的事,到後期,聖經只勸勉弟兄姊妹不可停止聚會,像哪些停止慣了的人(來10:25), 並沒有規定要多久才聚會一次。
(我記得你好像先前問過。)那個年代信徒被逼迫,而且大家都沒有錢(當年他們全職傳福音),大家聚在一處(躲起來?)是否有點像在中東伊斯蘭國家被逼迫的基督徒的生活模式?
回覆刪除相信係因為時代唔同了!早期嘅信徒和教會應該只係集中於以色列猶太地及鄰近地區,人數亦不多同時可能以前主要都是農業社會,眾人都方便住在一起,以前的生活模式亦相對簡單,所以可以做到變賣家產奉獻教會凡物公用,但今時今日信徒遍佈世界各國,而每個國家嘅信徒都遍佈唔同嘅地區城市,社會情況亦變得複雜,因此各國各地紛紛都成立很多不同教派的教會,讓一眾信徒在適合自己的教會聚會,彼此相愛實踐以早期教會的運行模式繼續為神國傳揚福音
回覆刪除凡物公用的共享資源,應該係於當時的社會情況下需要的方式,反影了當時社會資源的特殊環境及有需要去構建初期教會中的共同敬拜模式,並非代表永遠都不可改變的。時至今日,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資源都有著不同的變化,所以聚會敬拜也作出相應的調整,鼓勵各人奉獻和互動,毋須一定要共享資源,亦不需要天天的在家中聚會,去照顧個人或教會對靈命上的渴求,基督徒可以多追求聖靈的指引,教導和支持,變成了聚會也可以選擇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進行,更靈活地適應現今社會的情況,同時亦可以保持信仰中的核心價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