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徒13:13) 約翰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何離開保羅和巴拿巴的宣教團隊?最後約翰的結局如何?

約翰(猶太名)就是馬可,是年少有為的猶太信徒,家境富裕,最後晚餐是在他家的閣樓吃的,120人也在他的家中祈禱,彼得離開監獄後也前往馬可的家。

彼得形容馬可是他屬靈的兒子(彼前5:13),馬可和彼得曾一起同工,所以聽到許多關於耶穌的資料,寫成馬可福音,巴拿巴是他的表哥。他也被教會認同,見證安提阿教會對耶路撒冷教會的捐項 (徒11:30),他心中渴望往安提阿教會去「見習」一番(徒12:25)。

在安提阿教會,保羅與巴拿巴蒙教會差遣往外傳福音,馬可也隨行(徒13:5),但在帕弗見證福音真光戰勝黑暗權勢後(徒13:6-12),馬可便離開回耶路撒冷(徒16:13)。 馬可半路離隊原因不詳,可能是:

(1) 思家心切
(2) 懼怕勞苦, 路途艱險
(3) 生病
(4) 不滿領導(不滿保羅取代表兄之領導地位)
(5) 神學觀念不同(不慣宣教團隊容易接納外邦人,而無須割禮便可成為同等的恩約子民)

當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因馬可與巴拿巴起了爭論,二人分道揚鑣。巴拿巴繼續帶馬可宣教,估計馬可當初的離開不似是因為「不慣吃苦」、「身體虛弱而生病」或「思家」的問題,否則第二次馬可是不會參加的海外宣教。

保羅恐馬可歷史重演,所以拒絕他參與,影響軍心。

保羅晚年時他在歌羅西書提起:“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向你們問好”,保羅亦囑咐歌羅西教會要接待馬可,因此,當時馬可是和保羅再一次一起服事,

之後保羅被囚在羅馬,他寫信給身處以弗所的提摩太,並叫他帶同馬可一起回到羅馬,可見馬可對保羅晚期的事奉之重要性。

留言

  1. 那叫約翰的馬可當時可能心志較為軟弱抵受不住宣教旅途的勞累,又可能身體不適或掛念耶路撒冷的家人,又或者覺得與事奉團隊並未達至一致的理念,因而離開;後來巴拿巴再次宣教仍然對馬可不離不棄,繼續帶著他去宣教,給予他傳教的訓練和牧養,後來他在聖道上逐漸成熟,亦堅定了宣教的心志和信念,成為巴拿巴宣教旅途上的好拍檔,後期更為保羅所接納,也成為保羅宣教的得力助手,更寫下馬可福音讓後世的信徒得著有力和清楚的指引和教導

    回覆刪除
  2. 約翰好可能就是那位稱為約翰馬可的人,是巴拿巴的表親。至於聖經提到他從帕弗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就離開宣教團隊回耶路撒冷去了,但就沒有提及到是甚麼原因離開,估計會是他未有充份的心理準備及掛念屋企親人所致,這裏反影了約翰馬可的性格是較為未成熟及在宣道的靈命上都是未夠充份的預備。後來在宣教的旅途中,因為約翰馬可之前已經和保羅分道揚鑣,反而巴拿巴他次接受他加入自己的團隊去了另外的一個地方宣教,成為了他的好拍檔,但具體就沒有知道他們的宣教成果,但約翰馬可後來就成為了門徒彼得的助手,並普遍認為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回覆刪除
  3. 約翰未有跟着去外邦宣教。不知道為何離開,可能想繼續在聖城耶路撒冷傳福音。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