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 ……聖靈立你們作全羣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羣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 (徒20:17,28) 長老負責監督全群,今天教會管治模式有主教制、長老制、牧師和執事會制..….為什麼現在有不同的管治模式?那一樣管治模式較正確?

現今教會的體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 主教制:是最古老的制度,教會中最高的權柄為主教(bishop,或譯為監督),原文是由上往下的觀察者(overseer),主管按地域劃分的教區內的大小事務。

傳統上羅馬天主教實行聖品制,共分七級,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活躍的聖品只有司鐸(主教是司鐸)與執事,目前天主教、聖公宗、北歐的信義宗,以及部分衞理宗都實行主教制,分主教(監督、會督)、祭司(priest/elder 司鐸、長老、牧師、神父)和執事(deacon,助祭、會吏)的三級聖品制。東正教會同樣實行主教制。

(2)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

由加爾文依據新約聖經提及的職銜所提倡。

主張教會是由信徒群眾組成,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地區教會的制度。議會的成員由各分堂選出長老代表該堂出席會議。在堂會中設牧師(Minister/Pastor)、執事和長老等職位,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改革宗和長老宗都實行長老制。

(3) 公理制(又稱會眾制):

由英美清教徒所提倡,主張堂會有獨立主權,基督才是會眾元首。主任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由信徒民主選聘。教會一切內部事務、制度和禮儀由會眾決議。

很多歷史比較新的教會採用公理制,例如浸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以及不少獨立教會。

一些公理制的教會自願在地區上組成一個無領導和從屬之分的聯會,以聯繫該宗派的和分堂。缺點,就是常常做成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愈來愈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造成宗派主義以及教會分裂。


制度是死的,聖靈是活的,不同的時段,每個民族的文化、需要和處境都不同,教會不是在一個死的制度、章程、會規框架下的會眾,而是有活潑生命力的團體,在逼迫中可以化整為零,正如許多在無神論強權國家和伊斯蘭國教下的教會便以地下家中教會形式存在和增長,使徒行傳被迫害時更是以流動性四處遷徙形式而存在,最重要是按主的教訓和真道生活,依從聖靈的引導去建立和發展教會,並傳播天國的福音。

留言

  1. 其實管治模式沒有正確與否,隨著時間年代文化等的變化,管理模式會改變,重點是有效。所以管治模式可以百花齊放。耶穌沒有要求教會行特定的管理模式,而是要求在位/高位的要謙卑並且服侍他人。耶穌強調謙卑和服侍,而不是管治模式。

    管治模式是「從人意」- 人多為了方便 & 有效率,人還用智慧嘗試不同的制度。

    回覆刪除
  2. 主教制就是以主教為中心的組織結構作教會管理,主教就是最高的權威,常見於羅馬的天主教及東正教。長老制就是由一組長老去負責管理教會的行政制度,會組織一個議會去共同管治教會,常見於改革派宗教上。牧師和執事會制是教會獨立運作,由教會的會眾共同決定一切教務,牧師和執事會就會由各弟兄姊妹選舉產生,負責管理教會日常,在福音派和自由派教會常見。相信是因為時代的不同,管理的模式就要與時並進,配合當代各個教會各位弟兄姊妹的要求,去達到有效的管理。基本上那一個管治模式都有其優點及缺點,最緊要是得到各弟兄姊妹的共識,按照聖經的教導而行,好使教會得以健康的發展就可以了。

    回覆刪除
  3. 現今教會的管理沒所謂限定哪一種管理法則才是正確,相信要視乎不同的宗派、教會規模和造就信徒,以最合適的管理方法為宗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