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林前14:26,29,31) 這裏說的聚會和一般崇拜的聚會模式不同,弟兄姊妹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並不局限於神職人員,也可用詩歌、教訓、啟示、方言(但是必須翻出來)分享得著,為著造就教會。為何現今許多教會少用如此方式聚會?


一般人對“講道”的領會是某位有口才並資深的傳道人,對群眾講道,講道怎麼可能是每一信徒都可能作得到的事?(林前14:1,5,31),

羅馬帝王君士坦丁接納教會,各處開始建大教堂,就有主教來主持崇典禮及講道,於是講道開始盛行,而信徒一個個起來作先知講道,則減少甚至沒有了。

保羅在這裏不是規定一種聚會的方式,指示我們今天的聚會必須像哥林多教會那樣,有詩歌、有教訓、有啟示、或方言和翻出來的話。他乃是根據當時哥林多教會已經有的聚會的形式指導他們,重點是在末了一句,就是“凡事都當造就人”。這原則可應用在現在教會的各種聚會上。

哥林多教會採用的是比較自由的方式。現今有些教會也效法模哥林多聚會形式,稱為交通聚會。但這不是說,凡不依照哥林多教會那樣聚會的,就是違背聖經。因為那不過是一個例子。

雖然各時代的人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聚會形式,但總要使大家都得造就。

留言

  1. 因為很多會眾?難以一個論著發言?團契比較適合?而且,重點是現在有聖經(以前沒有)。神的話都在聖經中,可以直接看和讀,也許不需要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和分享。

    回覆刪除
  2. 因為在哥林多教會時期,屬早期的教會建立,每次聚會的信徒人數不會很多多,可以方便一個一個地唱詩歌,教訓,講道,說方言及翻方言等等的形式進行,總之結果就係要造就人及能夠互相勸勉。這種聚會形式的參與可以讓每個信徒都有機會貢獻和分享,使得當時的教會生活更加豐富和多元化,但現今教會就少了用這個方式聚會,多數都是用傳統的聚會模式,有牧師或神職人員主導並集中進行教導和宣講,這樣做可能是因為現今教會聚會的人數比較多,所宣講的信息影響就比較廣泛啦,所以都用了牧師或神職人員來處理傳道和牧養,因為他們是經過神學訓練,所說出神的話語會更精準和易於明白,被會眾接受。而又因為眾多的會眾在一起聚會,統一講道可使時間更有效地充份地運用。然而,多數的教會是會鼓勵會眾更積極地參與和分享,使教會變得更加活躍和多元化,包括舉辦小組聚會,分享見證和教訓,鼓勵弟兄姊妹多些參與事工和服務等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