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着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弗 2:3) 本為可怒之子 were children, by nature, of wrath, 是否表明我們的本性是邪惡和壞的,就因此在神的憤怒之下?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

“本為可怒之子 ”("were" by nature children of wrath)似乎是人出生便為可怒之子,活在神的怒氣之下。

但是保羅並無指出生下來便是可怒之子,否則出世後夭折的嬰兒便在神的怒氣下受地獄的懲罰,這是不公平的,耶穌也叫人迴轉到小孩子的樣式以致進天國,若小孩子是可怒之子,又怎能進天國呢?。

按上下文,這裏並不指到人性本惡或有任何罪性或原罪的問題。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 2:1)

靈性的死(與神隔絕)是因為犯罪, 而不是天生。 And you were dead in your offenses and sins, 這裏強調是“自己的過犯和罪惡”, 而非亞當的過犯。

(“were” by nature.....) were 原文是描述過去但尚未未完成的行動或狀態之時態形式 imperfect tenses。未完成時態描述了行動的連續性,描繪了過去的習慣生活方式。

在希臘原文,were 是動詞處於中間語態 (middle voice) , 用來反映主詞 (subject )對動詞動作的個人參與, 因此強調人的罪惡狀況與他們的個人責任。

 因此考慮上述的文法,以下英文翻譯較為清晰“you kept on making yourselves children of wrath.”

“nature” 可以表示因長期習慣已成為自然的行為的一種感覺和模式”。

“本為可怒之子 ”("were" by nature children of wrath)似乎是人出生便為可怒之子,活在神的怒氣之下。

但是保羅並無指出生下來便是可怒之子,否則出世後夭折的嬰兒便在神的怒氣下受地獄的懲罰,這是不公平的,耶穌也叫人迴轉到小孩子的樣式以致進天國,若小孩子是可怒之子,又怎能進天國呢?。

按上下文,這裏並不指到人性本惡或有任何罪性或原罪的問題。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 2:1)

靈性的死(與神隔絕)是因為犯罪, 而不是天生。 And you were dead in your offenses and sins, 這裏強調是“自己的過犯和罪惡”, 而非亞當的過犯。

(“were” by nature.....) were 原文是描述過去但尚未未完成的行動或狀態之時態形式 imperfect tenses。未完成時態描述了行動的連續性,描繪了過去的習慣生活方式。

在希臘原文,were 是動詞處於中間語態 (middle voice) , 用來反映主詞 (subject )對動詞動作的個人參與, 因此強調人的罪惡狀況與他們的個人責任。

 因此考慮上述的文法,以下英文翻譯較為清晰“you kept on making yourselves children of wrath.”

“nature” 可以表示因長期習慣已成為自然的行為的一種感覺和模式”。人們中長期在頑固不化的狀況,不斷重複犯罪,形成慣性肢體中犯罪的律,所以值得神忿怒。

“之子”也可用來描繪某個類別的人,不一定是指其父母的身分,或從父母繼承了什麼、例如「悖逆之子」和「光明之子」。「本性」未必單指一個人天生如此,羅2:14證明它也可以指因人積習而成的情況,這是他們自己發展出來的結果,不一定是天生的本性。

聖經一貫的次序:人在思想言語和行爲上的罪,結果導致神的忿怒、並非亞當犯罪引致.

留言

  1. 其實人本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所以人的本性基本上來說應該不是邪惡和壞的,只不過人受了撒但魔鬼的引誘而犯了罪,令到人性就變成了罪性,因此就與神的關係變得疏離及斷絕了,亦是這個原因,人就活在神的憤怒之下,成為「可怒之子」。歸根究底,人性本來應該是善良的,只不過是罪是使然另到人性墮落,時常犯罪而變得邪惡。

    回覆刪除
  2. 其實這是說明人性的一部分,不是性本善或惡的問題。一個立體是白色,其中一面有黑色/灰點之類,是否代表這件物品不是白色底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