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
摩西殺死埃及人之後,法老想要殺他,他是因懼怕法老而逃亡到米甸(出2:15),但這裏卻說他是因信離開埃及,“不怕王怒”。(這不是指他40年後勇敢地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事蹟)
出埃及記所記是摩西人性軟弱的一面,本想靠自己的血氣和力量改變同胞被勞役的厄運,卻因此闖出大禍,被迫逃離埃及,但是按摩西向神的整個信心情形而論、雖然摩西曾有屬肉體的軟弱,但按摩西深信神對列祖的應許(更美流奶蜜自由應許蒙福之地、整個民族不再寄人籬下、受不公平的苦役),與埃及人之財物比較而論,摩西仍算為“因信”和“不怕王怒”而離開埃及的。如要釋放解救百多萬奴隸同胞脫離法老的手,必定會觸碰法老的逆鱗和埃及全國的經濟利益,摩西不單放棄埃及法老女兒之子尊貴的身份、權位和財富,反而是冒極大的風險會被法老監禁和殺害,但他仍勇敢地揀選了“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而丟棄了在埃及“享受罪中之樂”。
他之所以要逃離埃及,是因為連自己要解救的同胞中,也有人挑戰:“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 (出2:14),加上風聲傳到法老,殺害即將臨到,解救釋放同胞之客觀條件時機未成熟,所以他要先逃離埃及,亡命逃亡異鄉,心中難免恐懼,但是始終他對列祖的神之應許的信念沒有改變。摩西如果真怕法老的怒氣、只要他放棄希伯來人的身份、仍然承認自己是法老女兒之子、透過他養母求法老特赦他誤殺人的罪、他一切可以“東山再起”、仍然享受一切屬世的福樂、但他始終因信選擇不怕法老王的怒氣之道路
“他恆心忍耐”,就是指摩西往米甸的事。這句話也解明上句“不怕王怒”的意思,不是指他殺埃及人那一時的勇敢,乃是指他住米甸的幾十年忍耐等候神的時候之生活,米甸離埃及不遠,法老若要認真追捕摩西,並不困難。摩西幾十年來在米甸的日子,也是活在法老的陰影和威脅下的,但他仍然選擇信靠神的保守,沒有在逃走去更遠的地方、因為他始終莫忘初心 -- 等機會要解救自己的同胞。
“恆心忍耐”這句話,也說出摩西逃到米甸寄居,並非毫無目的地隱居度日,他乃是存忍耐有恆的信心,等候神出手拯救他的同胞.
“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這句話暗示摩西在米甸寄居的靈性生活,是與神十分親密的。
他知道埃及王不想放過以色列人, 埃及王想以色列人繼續當奴隸, 但摩西明知道埃及王不願意, 還是跟著神的指引去做, 一而再,再而三, 不怕埃及王發怒, 還是去警告/ 勸戒, 要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