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5:9 ) 什麼是埋怨?遇到問題挫折困難發吓勞蘇,或遇到豬的隊友,引致慘淡的結局,抒發下情緒埋怨一下有何不妥?
“埋怨”原文是嘆息、呻吟、抱怨
是對他人或情況表達不滿、抱怨或指責。
“彼此埋怨”,是在肢體生活中沒有忍耐的記號,也是缺乏愛心的表現。埋怨人的,對別人和事情總是抱怨不夠好、不情心,就會失落感恩自足的心,常常要求他人遷就滿足自己或達到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對自己有愛心,卻忘記了自己應該對別人有愛心;所以我們也要有愛心的忍耐,才能使我們與弟兄有和睦的生活。
“免得受審判”,可見彼此埋怨是要受神審判的罪。特別在教會受試煉時的彼此埋怨,更是只能增加彼此的痛苦,削減教會屬靈的能力。人很容易隨便把招致受苦或損失的責任歸罪於別人,其實背後是不敬畏神的心態,不察覺環境事物是神叫萬事在背後互相效力,要顯出我們是否真正愛神愛人以至最終得益,以色列人在曠野發怨言40年,結果難逃公義之神的審判的,全部與應許之地無分、倒斃曠野。
“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那要再來的是一位審判的主,祂既已站在門前,我們就不可彼此埋怨,而應存忍耐敬畏的心,度餘下的光陰,準備着一切的生活行事,在那日向主交帳
主也是審判萬人的主,祂必快來施行賞罰與報應(啟22:12),我們縱然暫受試煉,也該忍耐,因為再過一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了。
埋怨雖然能宣洩負面的情緒外,但只會令人更失去信心和破壞和諧關係,不能帶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正面的行動來改變現狀。
反之,信徒門落在百般試煉之中,要學習彼此包容和耐心,而不是因為面對的困難和挫折而互相抱怨。
埋怨:
1. 破壞和諧、加劇矛盾
破壞人際關係和社群的和諧。
2. 分散注意力:讓人專注於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使得情況更難改變。
3. 影響心情:持續的埋怨會讓人陷入消極情緒,難以保持積極和正面的心態。
除了忍耐外,信徒應實際去理解抱怨背後的問題根源,學習:
1. 建設性表達:將不滿和困惑轉化為建設性的反饋,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2. 尋求支持: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尋求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簡單地抱怨。
3. 正面思考:試著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4. 禱告與默想:通過禱告或默想來尋求內心的平靜和神的引導。
埋怨就是發出怨恨,不滿的態度和語言等等的行為向弟兄姊妺發洩,目的就只是因為所做的事不甚理想,未如人意或未到自己的預期,所以就有這些不滿的情緒了。
回覆刪除正正因為我們一起所作的事都會以悦納神為依歸及跟從祂的旨意,不會是以世俗的標準來作出衡量,所以就不應該出現彼此埋怨的局面,反而要互相鼓勵去搵出問題所在,誠心求問上帝,依靠聖靈帶領,那麼事就會成了,亦毋須在此埋怨,以至影響結局。再者,弟兄之間的埋怨批評和論斷是不被神接納的,還有是犯了律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好言相勸找出問題,免得被主審判。
彼此埋怨的意思 = 彼此指責?認為挫折/慘淡的結局是因為其它弟兄做得不好,而不是忍耐或反省。
回覆刪除抒發情緒和指責別人是兩件事。埋怨和彼此埋怨有點不一樣。埋怨 - 早知不做(即是不想繼續做主想人做的工作或忍耐到底,這和抒發情緒不一樣?)抒發情緒只是需要發洩,而不是覺得不想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