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3:15-16) 不冷不熱是什麼意思?甚至”冷”都比“不冷不熱”好、為何?

表面按字眼看來「不冷不熱」是一種對信仰和行為的譴責,具體來說是指信徒對信仰的態度既不熱情也不冷漠,而是處於一種無所謂的中間狀態。這種態度被形容為「溫水」,即不溫不火,缺乏熱忱和真誠。所以某些信徒以為不冷不熱是指到:

1. 信仰的麻木:不冷不熱的信徒在信仰上不積極追求,也不完全拒絕,表現出一種懶散和冷漠,缺乏對神的熱愛和熱情。
2. 缺乏投入委身:在生活和行為金錢、時間和精力上對信仰不夠投入,不願意付出代價,也沒有認真活出信仰的實踐。

他們解釋為何“不冷不熱”比“冷”更不好是因為:

"冷"表明了對信仰的明確拒絕和冷漠,這至少是一種誠實的態度,而不是假裝的虔誠和熱心。對信仰冷漠的人有可能因為看到真理而悔改,因為他們的狀態是明確的,需要拯救和改變。而不冷不熱的人處於自滿和無所謂的狀態,難以被激發和改變。

神希望信徒能夠真誠地愛祂,追求祂。不冷不熱的人缺乏對神的熱情,這是一種對神的漠視,讓神感到失望。神巴不得信徒能夠全心全意地愛祂、追求祂,而不是處於半心半意的狀態。

但實際的解釋要看老底嘉教會具體的背景和地理:

老底嘉會和附近的『歌羅西』和『希拉波特』常放在一起談。歌羅西,以新鮮清涼的泉水著稱,希拉波特則以熱溫泉出名,前者可飲用(冷水),後者可泡湯(熬水)。但老底嘉因地理緣故,她的水既不能作溫泉,水質也不適合飲用。

因此,“冷”其實應解釋為:能喝的泉水,“熱”,則是溫泉,所以不冷不熱是:既不能喝又不能泡湯,完全沒有任何功能。

以「不冷不熱」描述老底嘉教會,正確來說指其「失去應有的功能」,因教會之所以是教會,便是要為光為鹽,既然都沒有,就是失能的。所以他們若不悔改,耶穌基督要把他們從口中吐出,即在天國的事業上他們無權、無份、無紀念,因為失去他們在世上存在的使命和意義。

 

留言

  1. 就是不熱心傳揚福音,又不是非信徒,就是對信仰/耶穌/主的教導不冷不熱

    回覆刪除
  2. 人要有立場或熱誠做不同的事,而不是過於安逸

    回覆刪除
  3. 不冷不熱代表信徒已經不再熱心於事奉神或傳福音的事工上,對神的工作好比溫水般,起不了刺激的作用,可能是信徒認為不再熱心亦可以得救,所以就懶閒了。至於冷比不冷不熱的還要好,因為冷淡都是一種進取的態度,不接受事奉工作及冷對弟兄姊妺等,就有機會給牧者或別人察覺到,從而討論分享,可能有機會轉變回熱心事奉及熱心待人,若果表現出不冷不熱的話就不容易被察覺,那麼要有轉機就比較困難了。

    回覆刪除
  4. 不冷不熱就是徒有基督徒之名,但卻不熱心於傳福音及實踐福音真理的教導
    冷應該是指不信的人,冷的比不冷不熱還好,相信是指神不喜歡哪些以為決志信主就可取得進天國得永生的入場券,這其實是自欺欺神,更加罪不可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