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耶穌在此第二次宣告自己要受苦受死(第16章是第一次,第三次是在第20章),如此重要的三次預言受苦受死,是在什麼背景和情況下預言呢?有什麼意義?

 17.6 耶穌三次預言他的受苦受死是在以下的背景和情況:

1) 第一次預言受死與復活(16:21-28, 可8:27-33,路9:22) 

加利利的福音事工告一段落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

彼得認信耶穌為彌賽亞後

 “從那時起”,耶穌“要往耶路撒冷去,預言要“受長老祭司文士們許多的苦”

彼得責備主不能死

主責備彼得體貼人的意思,

強烈地強調跟從他的要求

2) 第二次預言受死與復活(17:22-23,可9:31-10:31,路9:43-45) 

經過加利利

耶穌變貌之後

預言被殺和復活

門徒不明白,又不敢問,和大大憂愁

3) 第三次預言受死與復活(20:17-19,可10:32-34,路18:31-34) 

朝向耶路撒冷的路持續邁進,

耶穌走在前頭,

把門徒帶到一邊去,不讓民眾知道

最詳盡預言受苦和受死:

門徒稀奇又害怕,一樣也不懂

「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

「定死罪」

「交給外邦人」

「戲弄,凌辱、吐唾沫,鞭打,釘十架」

「三天復活」

為要成就先知所說的


主重複三次預言受苦受死,是要門徒弄清楚跟從主的代價,是否仍決定跟隨他走下去。

門徒首先的反應是拒絕,不能接受。

之後不明白耶穌這麼受百姓群眾的擁戴(看之後騎驢入耶路撒冷墟撼的情況,民眾夾道歡呼),會有受苦受死的下場,但又不敢問(因為大弟子彼得先前就被主責備), 他們只得大大憂愁

最後當他們逼近耶路撒,他們冷稀奇耶穌這麼堅定要走在前頭去耶路撒冷,並且主更清晰地預言他如何受苦受死和復活,門徒便因主如此堅定認真走向險地而害怕,他們跟從下去會否同樣遭遇不測,其實就是一樣都不懂耶穌的心腸和先知預言受苦的彌賽亞。

留言

  1. 耶穌上山向三位門徒顯現,而且讓他們也見到以利亞和摩西,就在門徒覺得耶穌很厲害,想為他建棚時,聽到神說耶穌是祂的愛子。也許門徒會以為耶穌會很光榮的當救主,但耶穌說他要受苦受難。而且耶穌是上山靜修禱告後才又預言自己受苦受死。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