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耶穌在此第二次宣告自己要受苦受死(第16章是第一次,第三次是在第20章),如此重要的三次預言受苦受死,是在什麼背景和情況下預言呢?有什麼意義?
17.6 耶穌三次預言他的受苦受死是在以下的背景和情況:
1) 第一次預言受死與復活(16:21-28, 可8:27-33,路9:22)
加利利的福音事工告一段落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
彼得認信耶穌為彌賽亞後
“從那時起”,耶穌“要往耶路撒冷去,預言要“受長老祭司文士們許多的苦”
彼得責備主不能死
主責備彼得體貼人的意思,
強烈地強調跟從他的要求
2) 第二次預言受死與復活(17:22-23,可9:31-10:31,路9:43-45)
經過加利利
耶穌變貌之後
預言被殺和復活
門徒不明白,又不敢問,和大大憂愁
3) 第三次預言受死與復活(20:17-19,可10:32-34,路18:31-34)
朝向耶路撒冷的路持續邁進,
耶穌走在前頭,
把門徒帶到一邊去,不讓民眾知道
最詳盡預言受苦和受死:
門徒稀奇又害怕,一樣也不懂
「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
「定死罪」
「交給外邦人」
「戲弄,凌辱、吐唾沫,鞭打,釘十架」
「三天復活」
為要成就先知所說的
主重複三次預言受苦受死,是要門徒弄清楚跟從主的代價,是否仍決定跟隨他走下去。
門徒首先的反應是拒絕,不能接受。
之後不明白耶穌這麼受百姓群眾的擁戴(看之後騎驢入耶路撒冷墟撼的情況,民眾夾道歡呼),會有受苦受死的下場,但又不敢問(因為大弟子彼得先前就被主責備), 他們只得大大憂愁
最後當他們逼近耶路撒,他們冷稀奇耶穌這麼堅定要走在前頭去耶路撒冷,並且主更清晰地預言他如何受苦受死和復活,門徒便因主如此堅定認真走向險地而害怕,他們跟從下去會否同樣遭遇不測,其實就是一樣都不懂耶穌的心腸和先知預言受苦的彌賽亞。
耶穌上山向三位門徒顯現,而且讓他們也見到以利亞和摩西,就在門徒覺得耶穌很厲害,想為他建棚時,聽到神說耶穌是祂的愛子。也許門徒會以為耶穌會很光榮的當救主,但耶穌說他要受苦受難。而且耶穌是上山靜修禱告後才又預言自己受苦受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