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若有無可指責的人,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兒女也是信主的,沒有人告他們是放蕩不服約束的,就可以設立。監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須無可指責,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貪無義之財;樂意接待遠人,好善,莊重,公平,聖潔自持;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多 1:6-9) 試比較提摩太前書3:1-7及提多書設立監督的要求,有何相同和不同?

監督要求:

提摩大前書第三章:

無可指責,
作一個婦人的丈夫,
有節制,
自守,
端正,
樂意接待遠人,
善於教導。
不因酒滋事,
不打人,
只要溫和,
不爭競,
不貪財。
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
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
教外有好名聲

提多書第一章:

神的管家
無可指責
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兒女也是信主、服約束的
不任性(原文任意而為的, 執柪的, 自大的)
不暴躁(原文是不易發脾氣)
不因酒滋事(原文好酒豪飲)
不打人(原文好鬥的人, 惡霸)
不貪無義之財
樂意接待遠人
好善(原文是喜愛良善)
莊重(原文慎思明辨的, 深思謀慮的, 自制的)
公平
聖潔
自持(原文自制,有紀律的)
堅守真道, 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


I. 相同之處:

A. 恩賜能力方面 
(1) 管家、好的管理能力
管理好家庭,兒女信主端莊順服
(2) 善於教導、勸化

B. 性情方面
(1) 不打人
(2) 溫和、不爭競
(3) 樂意接待遠人

C. 節制、自制力
不豪飲酒
莊重、端正
不暴躁、節制、不任性、自持、自守

D. 品格道德方面:
無可指責
作一個婦人的丈夫
不貪財

II. 不同之處:

提摩大前書強調:
(1) 在教外要有好名聲,
(2) 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

提多書強調:
(1) 在教會內部能堅守護衛真道,處事公平正直,
(2) 愛好良善,行為聖潔敬虔

留言

  1. 相同:
    無可指責的人,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
    節制、克己:不因酒滋事,不打人,沒有人告他們是放蕩不服約束的,不任性,不暴躁
    不貪無義之財;樂意接待遠人,好善,莊重
    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

    不同:
    兒女也是信主的,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
    公平,聖潔自持
    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剛信主的不可作監督
    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明聲

    回覆刪除
  2. (提摩太前書 3:1-7)「若有人想望監督的職分,他是在羨慕一件好事」,這話是可信的。 監督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克己、端正,樂意接待外人,善於教導, 不酗酒,不打人;要溫和,不好鬥,不貪財。 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順服,凡事莊重。 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怎能照管上帝的教會呢? 剛信主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落在魔鬼所受的懲罰裏。 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免得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羅網裏」
    (提多書 1:6-9)「若有無可指責的人,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兒女也是信主的,沒有人告他們放蕩,不受約束,就可以設立。 監督既然是上帝的管家,必須無可指責、不自負、不暴躁、不酗酒、不好鬥、不貪財; 卻要樂意接待外人、好善、克己、正直、聖潔、節制, 堅守合乎教義的可靠之道,就能將健全的教導勸勉人,又能駁倒爭辯的人」
    相同之處:
    無可指責-強調監督應該要無可指責,也是領袖品格的基本要求。
    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強調對婚姻的忠誠,監督應該是個忠實的配偶。
    樂意接待遠人-要樂意接待外人和款待之道。
    不可酗酒滋事-避免因飲酒而引起爭端和不良的行為。
    不打人-要有和平的性格,不得使用暴力。
    不同之處:
    「提摩太前書」要求管理好自己的家,可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品格上要有節制,自守,端正,溫和,不爭競,不貪愛錢財等。還有是不可以是初入教的人,避免驕傲自大,要在教外有好的名聲,免得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網羅裏。
    「提多書」有要求兒女是信主的,而品格和行為是不任性,不暴躁,不貪無義之財,好善,莊重,公平,聖潔自持等。強調兒女的信仰和行為,但沒有特別提到管理家庭的細節。沒有要求不可初入教及在教外要有好名聲。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