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彼前 5:13)巴比倫教會指的是甚麼?似乎彼得沒到过巴比倫建立教會

“巴比倫"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古代巴比倫城。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裡的“巴比倫”是一個代稱,指的是羅馬。這種使用有象徵性的意圖,強調羅馬帝國的墮落和敵對基督教的態度,類似於古代巴比倫的形象。因為當時羅馬帝國已開始對基督教有逼迫,所以用代號以盡量避免與帝國政治勢力正面衝突。

巴比倫作為羅馬的代稱
1. 象徵意義:
在彼得的時代,羅馬對基督徒的逼迫和敵視使其成為基督徒心中的“巴比倫”,象徵一個敵對神的強權和腐敗之地。
   
2. 使徒行傳與早期基督教文獻:
彼得在羅馬生活和事奉的傳統是有歷史記載的,羅馬經常被稱為“巴比倫”以避開直接提及,這在一些早期基督教文獻中也有所體現。

雖然聖經沒有詳細記錄彼得在羅馬建立教會的過程,但傳統認為彼得曾在羅馬傳道和領導教會,並最終殉道於羅馬。
   
彼得也提到“我兒子馬可”,這是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早前一更與保羅和巴拿已為同工推展福音宣教之佈道,他其後成為彼得的同工,這進一步支持了彼得在羅馬的事工和影響。

留言

  1. Google 結果,這是最合理的說法:
    //是羅馬城的換名暗語,因據教父遺傳,彼得曾到訪羅馬,且此信寫在羅馬是極有可能的,況且在啟17及18兩章, 巴比倫這字亦暗喻羅馬。此外,馬可也向他們問安,表示馬 可與彼得在一起。若説這非暗指羅馬,那便要證明馬可也曾去那非羅馬之地了(這是初期教父之見,如帕皮亞、優西比 烏〔《教會史》,2:25、3:39、5:8、6:14〕此見解廣獲近代學者接受)。//

    回覆刪除
  2. 巴比倫可能是指當時的羅馬帝國,其實是有象徵性的,因為在信徒彼得的時代,基督徒常用巴比倫來象徵羅馬,然而巴比倫在聖經舊約的時代是壓迫神子民的象徵,而羅馬帝國在聖經新的約時代亦是扮演了壓迫以色列人的角色,是逼迫基督徒的主要勢力,所以認為因此而得名。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4.2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 貧窮、殘廢、瞎眼、瘸腿的有免費宴席,當然高興參加,為什麼其他的路人要被勉強坐滿主人的屋子?

1.2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如何才可保持一顆無虧的良心?又怎知自己的信心是無偽的呢?

11.6 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 11:27),出埃及記記載摩西是因為誤殺埃及人東窗事發而逃避法老的追殺離開埃及(出2:14-15)、為何希伯來書說他不怕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