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4的文章

1.14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 聖經對真敬虔的定義與我們普遍認為的定義有什麼差別?神為何如此定義和要求?

真虔誠是: (1) 常覺自己活在神的面前 (2) 對神對人存着清潔無愧的良心: 按人敗壞的本性來說,總是喜歡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奉承比自己高貴的人,喜歡在物質方面佔別人的便宜,不想為別人捨棄; 面對比自己軟弱的人,你會趁機會欺負他們嗎?還是幫助他們? 看見窮乏的人,你願意為他們捨棄財物嗎? (3) 體會父神憐憫的心腸,用愛心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詩68:5)。 孤兒、寡婦、窮人、寄居的異鄉人都是弱勢社群、社會地位卑微、經濟能力薄弱、無依、無靠無權、無勢,因此幫助他們是不會期望他們有任何回報和利益交換,這樣無私付出精神、時間、金錢、心力去照顧幫助他們,便真正考驗人的虔誠,因為他們無以為報  (4) 表現於聖潔生活: “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1:27)   “世俗”,原文 “世界”,本書共用過五次(1:27,2:5,3:6,4:4二次)、包括了一切屬世的邪惡風俗、情慾、潮流、和與神對立的學說或宗教、與天國價值違背的世俗標準。 虔誠固然要表現於待人之關係上,但若以為對人有愛心就可以忽略個人的聖潔生活,也不是真正虔誠。虔誠的生活,是除了對神常存敬畏的心,對人有愛心之外,還要有個人的嚴謹生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注意:“不沾染世俗”的意義,不是稍加留意,或在可能範圍內才加以拒絕,而是極力遠避,務求不受絲毫感染的意思.

1.13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雅1:25) 如何才算詳細和察看?這裏的律法是指什麼?雅各時代還沒有新約全書、是否舊約已經全備足夠?

凡是有心實行所聽道理的人,必然去詳細查讀聖經,使他所聽的道能實行出來;另一方面,讀經也是聽道之一種,不過,不是聽人講,乃是聽神自己講 “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這句話,無疑的是指讀聖經說的。聖經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備的律法;雖然這句話所指的律法是舊約聖經,但整個舊約的中心,卻無非是把要來的基督和祂的救贖介紹給人。詳細察看舊約,我們就必明白它的精義,是要人因認識基督而得着自由,就像保羅所說的:“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義”(羅10:4)。雅各似乎把那引人到基督跟前的律法,和叫人從罪裏得自由的基督連結在一起,而稱這本記錄神救贖計劃的聖經為:“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所有的律法都叫人受束縛和限制,唯有聖經是一本叫人從各種罪惡的捆綁中得着自由的律法。它是藉聖靈寫在信徒心版上,又靠着聖靈的教導而實行的律法。 研讀查考聖經必需: (1) 細察:詳細察看;包括熟讀、精讀、默想、分析、綜合各種見解、參詳比較、存記在心,反覆晝夜思想,認真尋求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2) 恆常:“並且時常如此”;讀經必須是天天讀的,常常詳細察看,才能得神的啟示和教導,猶如人照鏡子,必須天天照,才能天天保持容貌的整潔一般。 (3)行道:“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可見,聽道必先入心不忘,才能實行出來。聽道而不實行,是由於無心向道,隨聽隨忘;但若慕道心切,就必然聽得入心,而有力量實行了。渴慕真道的心,與聽道、行道,都是互為因果的。渴慕真道的心愈切,對於所聽的道就受感愈深,而行道也愈有能力。 另一方面,若我們實行所聽的真道,就必能更明瞭真道的可貴,更領悟行道之福氣,也更加能愛慕真道,更容易在聽道時入心不忘了。   “不是聽了就忘”,這句話也特別指“聽聖經”而說,因為當時聖經不普遍,聚會時有主持人宣讀聖經,會眾靜坐聆聽,若有疑問也可以發問。

1.12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24) 為何照鏡後會忘記自己的相貌如何?如何才能清楚看見自己的相貌?

聽道而不行道的是不認識自己(1:23-24):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神的道好比一面鏡子,而人的聽道,就好像到鏡子前觀看自己本來的面目一般。人的相貌如何,鏡子就忠實的反照出來,因此,人不能怪鏡子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好。人多數喜歡看見別人的不好,而不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好;聖經的真道卻是要使人看見自己。人若因為聽道,被神的話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就發怒而厭惡所聽的道,不肯照着去實行,而除去自己的惡行,就如人照鏡子,看見自己的醜相後,竟怪責鏡子不好,不肯除去自己臉上的污點那樣的無知。這樣的人不認真藉著神的道詳細察看自己的實況,又焉能認識自己(古時的鏡子是銅鏡、並不是玻璃鏡、所以要認真定時仔細地查看,才能看得清清楚楚真相)

1.11 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1:21) 信徒信主時, 不是所有的污穢和邪惡盡都因耶穌的寶血得全赦免嗎?為何還有盈餘的邪惡和污穢要脫去?

污穢和邪惡是聽道的攔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的心田是不能結出子粒的;而溫柔的心,卻能結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子粒來,所以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必須存着溫柔的心來聽神的話。許多人聽道不能得益,是因為心中的污穢和邪惡還沒有除去,彼得教訓信徒,要除去一切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然後愛慕純淨的靈奶(彼前2:1、2)愛惜罪惡,不肯丟棄罪惡,是使人不肯接受真道,甚至反抗真道的根本原因。只有結出子粒的心田才是領受了的(可4:20)。我們應該讓已經聽了的道在我們心裏運行作工,發出效果在我們身上,改變我們的思想和生活,這才算是領受所栽種的道。如果聽了道之後,並沒有讓神的道影響你的生活為人,反倒允許世俗的風尚,罪惡的潮流,漸漸窒息了種在心裏的道種,使它變成一種死的知識,並不能影響到你的靈命,那就是還沒有領受所栽種的道了。

1.10 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雅1:18)為什麼形容信徒為初熟的果子?

“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1:18)。 這意思就是:叫我們在萬物中成為應當歸神的分,成為祂所寶貴,並首先蒙悅納的。按舊約的記載,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果獻給神(利23:9-10);這裏引用“初熟的果子”、是要教導我們把自己像初熟的果子一樣地獻給神。 我們這些像初熟的果子蒙了救,後來被救贖的就是宇宙萬物,他們萬物都嘆息勞苦, 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 在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先犯罪的是人,以致萬物也因他受了咒詛(創3:17),而“歎息勞苦”(羅8:22)。在神的救贖裡、人最先蒙救贖、萬物是人的附屬,萬物是賜給人的(創1:28-29;提前6:17),人卻不是為萬物而活着的。所以只要人敗壞了,萬物也敗壞了,人蒙了救贖,萬物也要跟著回復正常的狀態。

1.9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神是否永遠不會改變?為何聖經又說神會後悔、不降所定的災?這不是回心轉意嗎?算不算改變?

“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1:17)  這句不是說我們的神是不作工、不活動的神;而是指祂永不改變的德性、屬性說的。祂的信實、慈愛、大能作為…是始終如一、永不改變的。我們萬不要因自己的處境改變,落在試煉中,就懷疑神的慈愛改變了,以為祂的應許不再是信實的;也不要因為體貼肉體,接受試探,就妄想神會改變祂公義聖潔的本性,不罰我們的罪。人在受苦的時候,最容易接受眼前的利益,而淡漠了神信實的應許,所以雅各特別以神的不改變來提醒信徒 神是可以後悔的!這裏是用擬人法的方式讓人感受到神的憂傷和難過、神也會俯就人的軟弱、用另外的做事方法、但始終會成就祂終極旨意的美善

1.8 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5) 私慾如何懷胎生出罪來?如何才算罪得以長成?

試探並不就是罪,但試探若被人的私慾所接受,孕育在心中,像懷了胎一樣,就成為罪了。人人都會常常受到試探,但遇見試探並不就是犯罪,就像主耶穌也曾在凡事上受過試探,卻未犯罪(來4:15)一樣。可見犯罪與否,要看我們是否接受了那個試探而定。 若我們一接受了這個意念,雖然還沒有偷,卻已經想去偷,或正如耶穌所說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已經和他犯了姦淫、接受意念雖然未有行動的時刻就是犯了罪了。所以聖經叫我們要“逃避…私慾”(提後2:22),“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7),使魔鬼的試探不能停留在我們心中,它就沒有機會跟我們的私慾結合了。   “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這死包括身體的和靈性的死。甚麼時候我們犯了罪,甚麼時候就服在死權之下(來2:14、15),與神的交通隔絕(參創3:9、10)。

1.7 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雅1:13)神有自由意志、為何祂不能被惡所試探?

神是萬有的主、創造生命的源頭、萬有也離不開祂而自我地存有、因此魔鬼能拿什麼來試探神呢?引誘上主叫神交換? 主也是全知、全愛、全智慧、全能、完全的、魔鬼根本不能欺騙神、也不能動搖神至善仁愛光明的本性、祂隨己意做作萬事、唯一不能的就是背負祂自己、神不會違背他的屬性去妥協和作出任何交換、因此上主絕不能被惡試探. 祂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惡”所試探,當然也就不會用“惡”試探人了、被試探,是因為有私慾牽引誘惑、神的大愛卻是冇條件的施予分享和憐憫、他所懷的一切意念、都是出自祂永恆不變良善美麗的心

1.6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1:2,12)試煉和試探有什麼分別?神容讓這些試煉、試探臨到我們、有什麼目的?

試煉和試探,在原文是同一個字 ,但二者之間是有些分別的、可以按聖經上下文的記載判別應是譯作試煉或譯作試探,試煉和試探有兩點最大的不同,就是來源和目的之不同。 試探的來源是出於魔鬼,因為神不試探人、目的是要陷害人犯罪;試煉的來源是出於神,目的要叫人得益處。試探較多是屬情慾的事,叫人肉體方面感覺舒暢;試煉卻是較多使人在肉身或精神方面受損失或痛苦。但也有許多時候,它們是同一件事的兩方面,在魔鬼是要藉着某事試探人,在神卻是要藉着魔鬼這樣的試探來試驗人。例如,魔鬼要利用災禍試探約伯,神卻利用它來試驗約伯(伯1:6-2:10)。 雖然感覺上試煉是痛苦的,但只要我們能忍耐到底、堅守信仰、它卻常為我們帶來各種屬靈的福氣。 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可以有資格得着生命的冠冕:   A. 不要把試煉當作是大不幸,應該當作是福分;因為這是神準備我們得冠冕的一種方法。   B. 這裏不是說,遇見試煉的人有福;而是說,忍受試煉的人有福。   C. “愛祂”,就是我們能勝過試煉的力量。主曾查問彼得的愛心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樣查問的結果,使彼得以後全心愛主,勝過許多試煉和痛苦。   D. 這寶貴的、可得冠冕的應許,是賜給那些既經過百般的試煉還是真誠地“愛祂”。這些人雖然不一定是人所知道的,卻一定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所以聖經裏面有許多福分都是為愛主的人所預備的(參羅8:28;林前2:9;雅2:5)。

1.5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 1:9-10)為何富降卑也要喜樂、這不是幸災樂禍嗎?

聖經要求我們,就算在富足之中被降卑,也該像從卑微升高一樣的喜樂;因為這一切都在乎神的安排、下文指出富足也只是短暫的、一切身外物及所擁有的都要過去、使人注目在永恆的主身上. 富足的降卑固然是神的試煉,使我們學習處卑賤、不把自己的喜樂幸福掛鉤於所擁有的財富和物質;同時卑微的升高也是一種試煉,使我們學習怎樣處富足、在富足中不驕傲、以至於不會忘記神和不懂得感恩。 如此試煉的結果,更是要叫我們成為,無論卑微也好,富足也好,都能因信服神的旨意而喜樂的、我們不但要信神的主權安排一齊,也要存感恩的心順服神的安排。

1.4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8)什麼是心懷二意的人?是否人不能有多個目標和志向?正確的定見是什麼?

“心懷二意”:原文懷疑, 猶豫的double minded “沒有定見”:原文是不穩定的, 易變的, 焦躁不安的 unstable  許多時候,我們會失敗是由於心懷二意、臨事盲從,隨波逐流和沒有定見。這些弱點來自於貪愛世界、體貼肉體、和對神的應許發生疑惑。如果我們只立志不求自己的喜悅,專心以神的旨意為是,這時,祂的旨意對我們來說,常是很容易就看明白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私慾的agenda,對神的旨意就立刻混亂,所有的判斷就都變成不正確的,因為我們自己強烈的偏愛,叫我們失去屬靈的判斷力。 勝過試煉的秘訣,是不要抱“兩全”的心意、不要想既得世界的福樂,又得屬靈的獎賞;既不忍受試煉,又想得着靈性的益處,這種存心會叫我們毫無所得。 三心兩意經常反覆的結果常反而一無所獲,只有能夠定意專一的跟從主才能經得起試煉的考驗、得到滿足的獎賞!

1.3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什麼是智慧?與聰明有什麼分別?是否求就必得著智慧?為什麼有些人求了也不能得智慧?

“求智慧必得著”是指到上文下理信徒落在百般試煉中需要特別去祈求的、因為當時信徒在試煉中,深覺自己缺少認識神旨意的智慧,以應付當前的試煉/試探,所以雅各要特別提到這點。往往,信徒在試煉中最急切需要的,就是明白神的旨意。若心中有清楚的把握,知道自己正行在祂的旨意中,對所臨到自己身上的試煉就必得着很大的安慰和能力,不致於慌亂、喪膽、惶惑、不知所措,而能處之泰然了。 正在試煉中的信徒,並不是要求神挪去苦難,或是多給他們物質方面的好處,而是雅各勸他們先求智慧,好認識神的旨意,順服神的指引 “若有缺少…的”:無論我們向神求甚麼,必須先看見自己的“缺少”,唯有看見自己的“缺少”,才能向神發出多少真誠的禱告。 智慧與聰明不同、前者包括一個正確價值判斷的取向、能夠分辨何謂貴重、何謂卑賤、何謂短暫、何謂永恆、聰明只是指到做事的辦法、並不等於所做的有永遠的果效和價值 祈求智慧就必得著、但大前提是必須先敬畏耶和華!因為敬畏耶和華才是智慧的開端(箴9:10)

1.2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人雖無過?這裏的“成全完備”是什麼意思、毫無缺欠又是指到什麼?因為也有些信徒會破產、貧困和生病、人生總有缺乏、為何可以毫無缺乏?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 ) 這裏的成全(原文指到成熟、of full age)完備(whole, entire,沒有缺欠或不良的部分)不是世間擁有的物質和俗世間的成功、是指到信徒堅持忍耐到底的目的:成熟像基督完全的身量、在各方面都被神裝備妥當了、適合見證代表神的榮耀和形象 忍耐也當成功”,原文意思是要叫忍耐作成圓滿的工作”。忍耐最重要的是在乎忍耐到底,否則就不算是忍耐。屬肉體的忍耐往往只能忍一時,只有靠著神的恩典出於生命的忍耐才能到底、讓神繼續在我們生命中作完祂的工、才能“生”出結果來 學習忍耐的功課,是神使我們達到完全的“必修科”之一。在每種屬靈的課程中,都要加上忍耐,才能在屬靈的事上成功無缺